广州入户
入户首选-通过率高-拿证有保障专业讲师专家组成员,国家劳动关系协调师资质培训讲师,同时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培训内容(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二)劳动合同管理;(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
- 最近在学:
- 好评度:
- 累计报名:
入户首选-通过率高-拿证有保障专业讲师专家组成员,国家劳动关系协调师资质培训讲师,同时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培训内容(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二)劳动合同管理;(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
广州市紧缺工种电子商务师
优势!
(一)可申请紧缺工种政策入户广州户籍!
根据《关于印发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穗发改人口【2015】10号)规定电子商务师为紧缺工种可以入户广州户口。
(二)可申请积分入户广州户籍
根据《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规定电子商务师最高可积分50分。
(三)可申请积分入学
通过培训,考试合格者,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网上可查询的全国通用中英文职业资格证书。
(电子商务师作为2016年广州市紧缺工种之一)
1鉴定方式- 统考技能
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是由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权威认证,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开设鉴定的次数有限。鉴定内容: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机考作答。
2培训内容 - 理论+实操
(一)电子商务基础知识
(二)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知识
(三)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
(四)电子交易及物流应用
(五)网络营销、电子交易
1.理论:在线模拟测试、考前串讲、精讲
2.实操:结合工作、生活应用,以点带面训练操作动手能力。
课程名称 | 课程内容 | 学时 | |
基础知识 | 职业道德 | 7.5 | |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 |||
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含法律法规) | |||
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相关知识 | |||
网上商店开设与管理知识 | 网上商店开设概述 | 3.75 | |
商品图片拍摄与处理 | |||
第三方平台网上商店开设与管理 | |||
网页制作技术 | |||
B2C网上商店管理 | |||
网络营销 | 网络营销概述 | 3.75 | |
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法 | |||
网络促销 | |||
网络客户服务 | |||
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知识 | 电子商务安全概述 | 3.75 | |
计算机网络安全 | |||
商务交易安全 | |||
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 |||
电子交易及物流应用 | 电子交易概述 | 3.75 | |
网络采购 | |||
电子合同 | |||
电子支付 | |||
物流概述 | |||
电子商务物流 | |||
物流信息管理 | |||
网上商店物流 | |||
上机操作 | 网络营销、电子交易 | 11.25 | |
实操训练 | 上机《考试指南》 | 11.25 | |
操作复习指导 |
3报名条件 - 需满足其中一项
(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6年以上。
(2)具有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在校毕业学年前一学期学生)
(3)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大学专科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在校毕业学年前一学期学生)
(4)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5)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6)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7)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入户需知 - 基本要求
(1)没有违反计生政策
(2)没有犯罪记录
(3)年龄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
(4)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普通高中以上学历
(5)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所从事的工种(岗位)符合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
(6)广州市连续居住2年及以上
(7)缴纳广州社会保险满2年以上,如有合法住所,准予其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迁入广州市居民户口。
5报考资料标准
1.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1份
2.学历证书复印件1份
3.鉴定报名表原件1份,且申请人本人签名
4.工龄证明原件一份(初中或高中写6年,大专写1年)
5.白底大一寸彩色证件照片电子版1份,纸质2张
鉴定报名表
工龄证明(市考三级)大专学历
工龄证明(市考三级)初中、高中、中专学历
6资格证书先睹为快
专业讲师专家组成员,国家劳动关系协调师资质培训讲师,同时具备企业实战经验
培训内容
(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
(二)劳动合同管理;
(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
(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
(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
(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